南京潭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
您好,欢迎莅临南京潭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 电话:025-52344917

详细信息
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文摘精选

养生要懂“损气”

发表时间:2015-8-14 9:49:57  阅读次数:
        第三方面,损益无偏,闲适中和。《道德经》第42章讲:“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”有损有益,所谓损就是弃掉,益就是摄取,这两个都不是说只偏向一种,只有摄取没有排泄,肯定不行,两方面都必须有的,关于这个,老子说了这个损,“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”,从哪里来?
        我们看《易经》的损卦,它是从《易经》的损卦来的,“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”,它是“山下有泽,损。君子以征忿窒欲”。怎么损呢?损气就是过分的欲望,从养生角度来讲,就是要懂得损气,这是过度的欲望。益,《易经》怎么讲益卦呢?“损上益下,民说无疆;自上下下,其道大光。”这个什么意思?因为巽这个卦在上面,两层组合,上面这个部分是巽卦,底下是震卦,巽是风,震为雷,所以讲风跟雷组合在一起,“自上下下”,就是指那个风,风下来了,跟雷,风雷相感,所以“其道大光”,它讲“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,这个是益的卦象。损益这个问题,总的精神就是指导人要去除过分欲望,不能愤怒,这样一个精神。
        《道德经》第48章,正是对《易经》的损益两卦它的精神的一个发挥,它说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”。“为学”,就是你学习,不论是学习生活知识,还是其他专业各种知识,你要不断进步,就是要“日益”;“为道日损”,你在修行的时候,比如你每一天有一个时刻是要练功的,静下来盘腿而坐,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要想,都要懂得放下,不要把问题带到那个时刻,什么东西都放下,这就是“损”,你懂得放下,你就没有杂念,你才能够静坐,才能够有效果,所以这个就是“损”;“损之又损”,在这样的时刻,修身养性的时刻,你要尽量排除欲望,排除杂念,到了整个脑子一个空灵状态,这就是“无为”,“以至于无为”;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你只要到了这个空灵状态,接着你大智慧就来了,因为你得到最好的休息,因为你调整了,你很好地休息,这个时候你精神就来了,你休息好了,人状态就好了,思想就活跃了,就有可能出新的点子,有闪亮的思想,它就会出来,所以什么叫“无不为”?大智慧来了,你开悟了,当然就有好办法,这就是“无不为”了。
        那么关于这方面,李道纯讲一个“中和”养生。我们刚才讲到损,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,这个损最后进入中和的状态。
        李道纯,元代的道家学者,他有一本书叫《中和集》,他就说:“喜怒哀乐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前面两句是《中庸》里面原来的话,后面做进一步发挥,他说:“未发,谓静定中谨,其所存也。故曰中。”就是你喜怒哀乐还没有,就是很安静状态,在这种状态,你存,一直保持这个状态,这就是中,所以中是道家很强调的一个状态,老子强调守中,“多言欲穷,不如守中”,守住这个中和,这个中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让气不偏,能够顺、通畅的一个前提,就是中。
         那么《中和集》还说道:“存而无体,故谓天下之大本。发而中节,谓动时谨其所发也,故曰和。发无不中,故谓天下之达道。”这个说的是什么呢?“存而无体”,这个存,你在存天地之正气,你已经到了那种无恋的存在,无体,你不知道这个道存在哪里,到了无恋的状态,这个就是“天下之大本”,这个从养生角度来讲的,就是你已经归宗了。“发而中节”,你这个情绪发出来了,不过分,“动时谨其所发也”,就是发了有节制,喜怒哀乐,人的情绪不可能一直压抑住,压抑住对人肯定没有好处,但是不能过分,强调了是这个情绪的产生、抒发要有一定的度,这就是和。“发无不中,故谓天下之达道”,就是你能够处理这个情绪,恰到好处,这就是道。这就是李道纯所说的。
        如何贯彻道法自然这样的养生思想,请听下一讲《身国共治——文化养生之范式》。
(本文系腾讯道学独家原创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)
上一篇文章:无上一条